一、院情介绍
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980年创立的贵州教育学院化学系,是贵州省能源与信息材料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设有化学系、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及化学实验中心。同时,拥有多个省厅级研究平台,包括贵州省纳米材料模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基电磁材料集成攻关大平台等,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院科研条件优越,实验室面积达6000平方米,配备1532台件实验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超5000万元。其中,ICP-MS-HPLC、傅立叶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先进大型设备,满足了各类科研实验需求,为师生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人49人,专任教师35人,教授6人、副教授27人,博士23人,另有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院拥有3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12位硕士生导师,众多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他们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果显著。材料科学与工程为首批省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省特色重点学科,化学为省重点学科。学院开设化学、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及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化学和应用化学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通过了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化学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有省级一流课程(金课)5门、校级金课8门。学院在教学与科研上成果丰硕,荣获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承担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4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200余篇被高水平刊物收录,获得近百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项成果实现转化,还斩获3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奖。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互联网+”、金相大赛、“挑战杯”化工实验大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考研率在学校名列前茅。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产、科、教“三三”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活跃在基础教育、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成为行业中坚力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未来,化学与材料学院将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在科研创新领域创造更多辉煌。
二、专业介绍
化学(师范类、省级一流专业)
培养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基础教育,培养具有师德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底蕴,掌握系统的化学学科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化学学科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具有班级管理、沟通合作和综合育人能力,能够胜任城镇中学化学教学、教研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骨干。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等。
就业方向:化学专业毕业生既可在中小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从事化学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可在化工、食品、药品、环保等行业及检验检测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和管理工作。
应用化学(省级一流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应用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能在分析检测、食品、材料、制药及环保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环境监测及实验、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等。
就业方向: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分析检测、精细化工、环境保护、食品药品、能源材料等相关领域从事检验检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有关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表征等方面工作,针对省内外材料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大学物理、概率统计、计算机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非金属材料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材料工程力学、高分子物理、纳米材料导论等。
就业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新能源和新材料相关行业,如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电池材料等领域开展研发、测试与分析、生产管理等工作。

主题团日活动

学生参加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实验课

“三下乡”进行时